亲民的包子却走高端路线,“狗不理”为啥不香了?






天津“狗不理”包子不香了。

5月11日,“狗不理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(下简称:“狗不理”)正式终止股票(834100)挂牌,主动从新三板退市,结束了不到5年的上市历程。

退市前,“狗不理”发布了2019年财务报告,数据显示,2019年,“狗不理”的营业收入约为1.55亿元人民币,同比上涨20.1%。



营业收入数据未见萧条,“狗不理”为什么选择退市?



一月前的一份提示性公告中,“狗不理”解释称:根据业务发展及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的需求,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以及当前实际经营状况。



“狗不理”退市公告

另一边,近年来新三板交易流动性减弱,没有给企业提供足够的资本助力或许也是原因之一。

事实上,两位数的营收增长无法掩盖“狗不理”的其他经营风险。

尤其是,本该贴近大众“口腹之欲”的“狗不理”却日渐远离大众日常餐桌,口碑日益下降。



老佛爷都救不了的口碑




在天津“狗不理”包子一店门前,至今仍摆着慈禧太后雕像,身旁一人手捧包子伺候着。这说的是袁世凯曾把“狗不理”包子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的故事。

慈禧点赞:“山中走兽云中雁,陆地牛羊海底鲜,不及“狗不理”香矣,食之长寿也。”难辨真假的传说成了“狗不理”包子的金字招牌。

这一招牌最直观体现在包子的身价上。

2019年国庆期间,刘琦去了天津,一行3人点了4笼包子2样小菜,花了5百多,单个包子价格在6~20元不等,远高于一般市场价2~3元。

如此价格只能让刘琦这样的外地游客尝尝鲜,天津本地食客少有光顾。



除了贵,消费者对“狗不理”包子的失望更在于“价不配味”,宣传页上的进口专用面粉、特种猪肉没有转化成口味上的实感。

虽说好吃与否,因人而异,可仅凭“慈禧太后都说好”还是撑不起包子的高价,更可能的是,“狗不理”的冷淡服务、不合理的价格把仅存的一丝好感消灭殆尽。

“原本一个亲民的包子,却要走高端路线,卖出古董的价格,真的以为被太后夸过就要洪福齐天了?”有网友吐槽道。

“狗不理”包子是天津这座城的名片,但天津人自己却是“狗不理”的最大黑粉,其次才是不吃后悔,吃了更后悔的游客。

在不少本地人心目中,“狗不理”实际上不是为天津增光,而是污名化了天津。






“狗不理”的转型之路




“狗不理”包子什么时候从平民涨价变贵族,很难考察,但这家百年老字号,在2005年经历了一次转变。

这一年,1520万元起拍价,天津同仁堂以1.06亿元天价买下百年老字号““狗不理””,巨额增值部分等价于“狗不理”的品牌价值。

经过拍卖以及随后的公司化改制,“狗不理”从单一国有资本企业转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,成为今天的“天津‘狗不理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”。







值得注意的是,卖身之前,“狗不理”的经营状况尚好。

据当时媒体报道,“狗不理”拥有大型饭店、中型酒家、排档式餐厅、快餐、早点、速冻食品生产、商业零售、物流商贸、烹饪学校等。2004年也是天津““狗不理””经营史上效益最好的一年,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492万元。

针对卖身时机的选择,当时作为““狗不理””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天津市和平区政府副区长郭志勋对媒体解释说,虽然目前“狗不理”集团正处于发展上升的最佳时期,但大家已经深深体会到,老字号不是保险号,名品牌也不是万能牌。与众多的国有企业一样,机制、资金、观念三大瓶颈制约着““狗不理””的更大发展。

新东家自然承载着激活老字号的期待。

一系列调整之后,最终出现了两家公司,“天津“狗不理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”和““狗不理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”,后者是前者的大股东,““狗不理””商标成了两家公司的生产经营核心。

企查查公开信息显示,““狗不理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”以高档酒楼为主业,天津地区,共有6家“狗不理”·宴会厅,主营餐厅婚宴。其他经营领域仍延续了“狗不理”之前的中式简餐、速冻食品、物流配送、养殖基地等。



企查查上显示的“狗不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”的经营范围



2015年新三板上市后,“狗不理”的营收继续增长,但生产经营上单一守旧,速冻包子及速冻面点礼包营业收入占比超60%,酱卤肉制品约占20%,且主要消费市场依赖天津的局面没有改变。

“狗不理”虽有过几次探索,不过情况并不乐观。

2015年,“狗不理”跨界卖咖啡,3000万拿下澳大利亚高乐雅咖啡在华经营权。但星巴克、Costa等已经站稳脚跟,包子起家的“狗不理”尚未显示出在咖啡经营上的能力。

2017年,“狗不理”集团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老字号Henry Blooms,虽然与“狗不理”本身相距甚远,却是买下“狗不理”的天津同仁堂的老本行。2年后的上海进博会上,Henry Blooms的保健品以及眼罩面膜等护肤品,代替包子成为“狗不理”(Go Believe International)展柜的主题。

这些跨界转型的尝试也让人疑惑,且营收情况也没有在“狗不理”的财报中有具体说明。



2017年,“狗不理”与澳洲保健品品牌宝康士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

“跨界实际上是一种多元化经营,要考虑大家对品牌认知的延展性,或者产品的互补性。像“狗不理”卖咖啡,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消费场景,显然就是一个跟他品牌无关的多元化,这是对品牌没有任何价值,而且可能有损品牌形象的一个跨界扩张。越来越多的案例和经验表明,相关多元化才是增加品牌价值的主要方向,而不相关多元化往往带来品牌的弱化,增加经营风险。”珠江学者、广东省粤商研究会会长申明浩告诉南风窗记者。



餐饮老字号的好牌与坏手




“狗不理”的命运也是多数餐饮老字号的经历。

一众老字号品牌中,餐饮类的施展空间相对受限,一边是难有大的创新,另一边是加强网络营销、打情怀牌并不管用。

除了天津“狗不理”包子,同类型餐饮老字号还有北京全聚德、广州酒家、莲香楼、陶陶居等,也都面临压力。

烤鸭一哥全聚德过去几年营收下滑,2019年营收为15.66亿元,同比减少11.87%,这一数据在2012年是19.4亿,股价下跌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其前景的担忧。虽然品牌够响亮,但在便宜坊、四季民福、大董的围剿下,全聚德的品牌护城河并不可靠。

在广州,2019年7月,陶陶居被并入广州酒家,9月,总店因商标经营权到期而关门,近期才重新装修和招募人员。广州酒家并购陶陶居其实也是一种降低同业竞争的手段。


2019年7月,陶陶居被并入广州酒家

更重要的是,新兴餐饮品牌对老字号餐饮的全方位冲击。创意、简餐、轻奢、养生等新奇概念、更周到的服务、更吸睛的营销方式、更合理的价格在各方面碾压老字号。

遗憾的是,内外危机之下,餐饮老字号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求生欲,这与其先发优势有关。

老字号的优势,其实不只是一块招牌,更因为它在各个节点享受了政策红利,分到了一手好牌。

计划经济时代,作为国资企业,门店产权自有,老字号获得特许经营。在市场发展缓慢、选择有限、竞争不充分的环境下,因品质尚好,通过口碑相传形成品牌。

之后在公私合营,所有制混改的环境中,在政府促成下完成市场化改制,通过拍卖和收购获得了大量资金和资源。

2008年发改委下发的《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》里面就提到:协助解决融资信贷、财政资金支持、鼓励宣传。类似意见和政策也多次重申。


2008年,发改委下发的《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》部分内容



眼下在国货复兴潮中,老字号又得政策大力扶持,获得财政、金融方面的帮扶和倾斜。比如,2019年,全聚德得到的政府补助超过了260万。

这样的保驾护航,一般中小民营企业无福消受,也不敢想象,更不用说是在餐饮这样一个高淘汰率的行业。

握着一手好牌的餐饮老字号,现在大多只是利用了美食业已成型的地域依赖,而非主动求生。

天津“狗不理”包子、北京全聚德、广州酒家,这些老字号餐饮品牌都带有浓烈的地方印记,而中国人有追求“正宗”的情结,这种正宗往往和地域有着极强的联系,有时甚至具体到总店和分店的区别。同时,在注重新鲜出炉、原汁原味的中国人面前,更是很难接受食物的真空包装和网购,必得亲自光临。

老字号餐饮强烈的地域依赖,利用了先天的“地方特色”,成于此,也局限于此,不图突破,就只能画地为牢,很难破圈。







但旅游带来的人员流动,正好扩充了它们的蛋糕,掩盖了它们的问题。这也可以解释,为什么老字号餐饮的转型命运大多相似——依赖旅游和宴请消费。

原本这也是机会,可一些餐饮老字号的高傲姿态却失了本地人心,服务态度差,宰你没商量,也没给外地游客留下多少好印象。内部薪酬不合理,也导致人才流失。

一手好牌,打得稀烂,这些问题集中暴露了老字号管理上的不合格,也在竞争充分、传播加速的今天被放大。






扶老先扶志

今天的餐饮市场上,担得起“餐饮巨头”名号的似乎还是肯德基、麦当劳、星巴克等,具有中国血统的餐饮企业,只有海底捞杀出重围。

在申明浩看来,餐饮行业竞争充分,但仍有机会孕育新的大规模餐饮企业,老字号的不同发展路径并不一定是所有制属性带来的必然结果,也有国资属性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创新,取得了不错的业绩。

“实际上是取决于他的经营模式、商业模式能不能适应市场的新特征。”申明浩对南风窗记者分析道,“麦当劳等国际化餐饮公司,实际上都走向了标准化扩张,就是在美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,跟在中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几乎是一样的,保证了品质。中国餐饮的标准化改造,实际上远远没有西方完成得多、完成得快,这是老字号面临的一大困难,反而一些新兴品牌如真功夫、海底捞在品牌标准化扩张方面做的不错。”

这里的标准化,不仅包括产品,也包括服务。

不过,在标准化扩张和市场化改革之前,餐饮老字号们首先需要的是改变的动力。尴尬的是,一些餐饮老字号们在过去几年的嫌恶声中并没有多少改善,似乎并不介意自己晚节不保。

美团联合餐饮经管自媒体“餐饮老板内参”发布的《中国餐饮报告2018》显示,国内餐厅的平均寿命只有508天。第二年的《2019中国餐饮经营参数蓝皮书》显示,倒闭餐饮门店的平均存活时间仅为456天。

餐饮老字号们的先天优势很大程度避免了这样的命运,而这种幸存优势,有时并不是他们自身奋斗的结果。

在这种意义上,老字号的“老”其实并不是输给了时代,更准确地说,它反倒利用了时代变迁过程中的偶然,有些倚老卖老。

等餐饮老字号们光吃老本,终会输给市场。

推荐阅读